什麼是鹿角蕨?
森林中懸掛的綠色王者
鹿角蕨(學名:Platycerium)是一種「附生」蕨類植物,學名源於希臘語「platys」(寬闊)和「keras」(角),描述它們狀似鹿角的葉片形態。
在自然界中,鹿角蕨通常附生在樹木的枝幹上生長。透過營養葉,來收集雨水、落葉與環境資源,作為自己的養分來源。
大約有18個原生物種,廣泛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如東南亞、澳洲與非洲(美洲則有一個物種),是雨林生態系中一道迷人的風景。
兩種型態的葉片
肩負著不同的功能
營養葉 (臉)
又稱為「盾狀葉」。它們是不會產生孢子的葉片,像盾牌一樣平貼在樹幹上,保護根系。重要的是,它向上伸展的葉冠能有效地接住落葉、雨水,打造一個蒐集養分與水分的「資源巢」。
孢子葉 (手)
又稱為「繁殖葉」。這些是我們最熟悉、形似鹿角的葉片。它們的主要功能是進行繁殖,葉片成熟時背面會產生褐色的孢子囊群,裡面有數以萬計的孢子,用以繁衍後代。優雅下垂的姿態,也是鹿角蕨最具觀賞性的部分。
竹意軒的鹿角蕨蒐藏
點擊下方標籤,可以篩選所屬的類群

Akki
P. veitchii "Akki"
成熟表現冠高,型態狂暴粗曠,光線充足時也會向上生長,栽培性佳,是喜歡高冠品種的必收款。

奧銀鹿角蕨 AR-1
P. vetichii "AR-1"
自選個體,奧銀鹿角蕨之孢子苗,具有細尖的高冠,相當迷人。

海拉鹿角蕨
P. "Hela"
成熟時冠部極度高聳,孢子葉呈下垂貌,爪哇與銀鹿檸檬交種個體。

北猴鹿角蕨
P. "Monkey North"
奧銀與爪哇交種的經典個體。兼具親本兩者特色:高冠、白絨毛以及下墜的孢子葉。

白猴鹿角蕨
P. "Monkey North"
奧銀與爪哇的交種。兼具親本兩者特色:高冠、白絨毛以及下墜的孢子葉,是該系列較後續發表的個體。

野猴鹿角蕨
P. "Monkey North"
奧銀與爪哇的交種。兼具親本兩者特色:高冠、白絨毛以及下墜的孢子葉,此個體的冠部較為高聳。

捲捲鹿
P. "Foong Si Qi"
極具特色的鹿角蕨品種,成熟時孢子囊處葉片會捲曲,相當有辨識度。

S. S. Foong
P. "S. S. Foong"
栽培過程中隨著植株的成熟,孢子葉的分岔數越來越多且密集,亦有千手觀音之稱的組培苗。

保羅偉士牌鹿角蕨
P. "Paul Vespa"
DW交種系列下的品種,葉片白皙且對稱性佳,栽培性也很好。

爪哇鹿角蕨"野貓"
P. willinckii "Wild Cat"
爪哇鹿角蕨的個體,孢子葉白且形態張揚,具有一定的辨識度。

滿月鹿角蕨
P. "Full Moon"
DW交種,月亮系列的鹿角蕨,孢子葉有獨特的蠟質感,相當有辨識度。

艾莎鹿角蕨
P. "Elsa"
葉片絨毛表現極佳,成熟時分岔性好,給予適當光照時,葉片短且密集,相當漂亮

迷唇姐鹿角蕨
P. "Jynx"
葉片胖寬,整體體型適中,可愛的品種。

山兔鹿角蕨
P. "Mountain Rabbit"
大型單芽種,營養葉高聳,孢子葉僅有一對孢子囊群斑塊,氣勢雄偉。

Rimklong sporeling
P. hillii "Rimklong" sporeling
Rimklong為深綠鹿角蕨的個體,特色是孢子葉具綴化感,另外白毛也濃密。此株為孢子苗

藍月鹿角蕨
P. "Blue Moon"
DW交種中的月亮系列,葉胖寬,成熟時葉片具藍綠色之質感。

蜜月鹿角蕨
P. "Honey Moon"
DW交種中的月亮系列,葉基部較寬而逐漸縮窄,葉片葉色為蘋果綠色。

貓路易士鹿角蕨
P. bifurcatum Mt. Luis sporeling
貓路易士鹿角蕨孢子苗,具寬葉片。

藍猴鹿角蕨
P. "Blue Monkey"
DW系列的交種,特色為孢子葉成熟時具有藍綠色質感,並且有明顯的葉脈紋路。

白色山丘鹿角蕨
P. "White Hill"
孢子葉呈瀑布狀的下墜,排列密集,並且具有濃密的白色絨毛。

爪哇鹿角蕨"白胡狼"
P. willinckii"Albo Anubis"
爪哇鹿角蕨的個體,葉片極其細緻。

爪哇鹿角蕨"冷月"
P. willinckii"Cold Moon"
爪哇鹿角蕨的個體,孢子葉細緻而營養葉寬胖。

圓盾鹿角蕨"Gorgon"
P. alcicorne"Gorgon"
圓盾鹿角蕨的個體,孢子葉成熟時葉緣會有波浪狀的質感。

侏儒爪哇鹿角蕨"Little Will"
P. willinckii"Little Will"
爪哇鹿角蕨的個體,體型為侏儒尺寸,相當小,是可以露養的侏儒鹿角蕨。

爪哇鹿角蕨"A+"
P. willinckii "A+"
爪哇鹿角蕨的個體,白皙且排列密集,體型中型。

杜藤鹿角蕨
P. "Doi Tung"
光線足夠時,葉片會往上生長,短且具氣勢。

細葉貓路易士鹿角蕨
P. bifurcatum Mt. Luis "Thin"
貓路易士鹿角蕨個體,具細緻孢子葉片。

白翼鹿角蕨
P. "White Wing"
孢子葉白皙,葉脈紋路明顯,成熟時葉尾具密集分岔。

爪哇鹿角蕨"Mr. Tin"
P. willinckii"Mr. Tin"
爪哇鹿角蕨個體,具白皙且細緻的流線孢子葉。

女王鹿角蕨
P. wandae
體型最巨大的鹿角蕨,營養葉冠可達2公尺,葉緣有尖銳的深裂,氣勢如女王般。

象耳鹿角蕨
P. elephantotis
孢子葉寬大、不下垂,形似象耳而得名。營養葉邊緣呈波浪狀,極具特色。
栽培與繁殖指南
讓鹿角蕨在家中茁壯成長
基礎栽培四要素
-
光照
喜歡明亮的散射光及間接日照,避免夏季陽光直射,以免葉片曬傷。
-
水分
介質(水苔)摸起來微乾時再澆水。澆水要澆透,直到水苔濕潤,如毛巾擰乾狀。
-
溫度與濕度
適合溫暖濕潤的環境 (20-30°C)。空氣乾燥時可向植株周圍噴霧。
-
通風
良好的空氣流通可維持植物蒸散作用的正常與預防病害,室內養殖時更要特別留意。
如何繁殖?
分株繁殖
最簡單的方式。對於會長側芽的「多芽型」品種,當側芽長到一定大小後(建議至少手掌大小),小心地將其從母株上切下,上盆或是上板即可。
孢子繁殖
較為挑戰與趣味的方式。收集成熟的孢子,均勻撒在濕潤的無菌介質上,保持濕潤與明亮光線,耐心等待,就有機會看見微小的配子體萌發。